您所在的位置:仓山新闻网 >> 图片新闻 >> 正文

“美国驻福州领事馆”旧址新探

http://www.csqnews.com  2022-02-26 00:14:52     【字号

随着福州烟台山历史风貌区的整治提升,一件件尘封的往事重获关注,其中“美国领事馆”热度颇高。已知该馆始设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有观点认为:“第一个可以确认的馆址位于现立新路5号,原为公裕洋行建筑,先后作为美国驻福州领事馆(1891年前)、闽海关副税务司官邸使用,建造时间不晚于1868年。”但就记者现可接触的文献而言,其相对明确的旧址溯源,至少可前推至1861年,且延至1876年,有两处可考。

“美国驻福州领事馆”旧址新探

19世纪70年代的乐群楼,左为英国领事馆。


《万国公报》一时讯


《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于1868年9月5日在上海创刊,主办人是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该报1876年2月26日(清光绪二年二月初二日)发布一则题为“福州口美领事往日本国”的预告消息,内云:“福州口美领事戴君兰挪于十九日有事往日本。往还需六七礼拜。其领事篆系本馆主人保灵牧师暂署。”


报道中的“戴兰挪”,在福建文献中通译为“M.M.戴兰那(又译‘拉诺’)”。查《清季中外使领馆年表》可知,自清同治八年七月(1869年8月)至光绪六年五月(1880年7月),他在任美国驻福州领事。至于保灵牧师(Rev.Stephen Livingstone Baldwin),伟烈亚力《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名录》介绍他是美国南部监理会传道会委派的赴华传教士,同夫人于1859年到达福州的传教站。由于夫人的身体原因,1861年初返回美国,但是夫人在途中去世。他再次结婚,并于1862年与新夫人重返福州。

“美国驻福州领事馆”旧址新探

麦利和《生活在中国人中间》第十章“建筑,土地占用等”一幅配文版画


《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百周纪念册》有关保灵的传记,与伟烈亚力的说法出入较大,但保灵与戴兰那在榕的交集主要应在1872年至1880年期间。查《福建通商总局造送同治九年(1870年)福厦台湾各口与洋人交涉案》等文献,发现保灵打了几起官司,只是均由戴兰那的前任们发送照会督办,而戴兰那的官印,曾引发被其通事、英属新加坡人邱天申盗盖,伪造信函干涉地方司法的案子。


《万国公报》的报道虽是短讯,却又直接明了地说明领事馆曾经寄寓保灵住所的事实,且外出时间一长,领事印章只能托付房主。此非孤证,更为有力的铁证出自麦利和(R.S.Maclay)的著作《生活在中国人中间》。


麦利和“中国记录”


麦利和地位尊崇、名气更大,与茶亭真神堂、仓山天安堂、英华书院的创建深有关系。有资料说他于1848年4月抵达福州,1859年底返回美国,1861年在纽约整理出版《生活在中国人中间》,同年又返福州。《“中国研究”外文旧籍汇刊·中国记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5辑目录显示书名在列,不过这套丛书为原文影印版,所幸“知网”收录的相关论文有附录原文及译文,从中可窥之一二。


是书第十章“建筑,土地占用等”写道:“从附上的图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河岸南侧的山顶和矗立山坡上教会的建筑。图片中总共有6座房屋,然而我们只能看到4座完整的房屋。从左往右看,首先出现的是房屋的一角,那座房子属于一位外国商人。再往右会看见一座低矮的平房,教区长R.S.麦克雷(R.S.Maclay)就住在那;一座两层高的房屋,旁边竖着一个旗杆,这里原来属于美国领事馆,但现在属于我们教会,教区长S.L.鲍德温(S.L.Baldwin)住在这;—座两层高的房屋,现在是沃女子学院在中国的分院,这所房子的右后方就是英国领事馆,同样竖着一根旗杆;右边是教区长温特沃斯博士的住所;在最右边,露出一个角的房子是另一个外国商人的住所,这所宏伟的建筑随后拆掉了,现在那里是一座外表美观且结构结实的英国圣公会。”


“R.S.麦克雷”即麦利和本人,“S.L.鲍德温”即保灵,“鲍德温”为“Baldwin”的通译。这里要作特别提醒以免混淆,几乎同期在榕传教的还有另一个“鲍德温”,旧译名为“摩怜(C.C.Baldwin,另译‘摩嘉立’)”,《福州美以美年会史》又见“摩灵”一译。摩怜在福州生活了近半个世纪,通晓福州方言,编纂了《榕腔初学撮要》《榕腔注音字典》(与麦利和合署),“山东粉”也被收录进去,可见这真是百年前福州人“大爱”。


给“这里原来属于美国领事馆,但现在属于我们教会”划重点,这句话进一步表明在1861年成书之前,美国领事馆就已在此,与《万国公报》那则时讯遥相呼应。


有待深挖的“富矿”


《生活在中国人中间》“富矿”很多,仅以第十三章“学校”为例,内云:“传教团在教育领域的精力都集中到于1856年11月26日建立的一所寄宿学校上。”“传教团决定委托基顺牧师在为开办女生学校和神学院而购买的旗昌洋行的房子里开办一所男生学校,作为未来学校的基础。”


校长基顺牧师于1857年9月30日报告:“我受委托于1856年11月26日建了寄宿学校,学校最初招收了4个学生,此后一直正常运营。”


有关女子教育问题,“在娲标礼和娲西利小姐的管理下,为中国女孩建立了女生寄宿学校,女子日校暂停。教会为学校提供了临时住宿的地方,这曾是基顺牧师管理的男生寄宿学校所在地”。


娲氏姐妹在1860年8月30日汇报:“寄宿学校于去年(1859年)11月28日成立。然而,当时招收学生的前景并不乐观。对于福州当地人来说,女生寄宿学校是新兴事物,没有人愿意率先光顾。学校一开办,就招收了一名中国小女孩。她独自待了8天后,另外6个女孩也加入进来。短时间内,4个学生又被遣送回家。”


第一个吃“螃蟹”的小女孩是谁?李淑仁《私立毓英女子初级中学简介》说是其伯母黄晖钦,她是“毓英在1859年创办时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学生”“在《毓英女中》一文还有她的照片,标明‘我们的第一个学生’”。


麦利和笔下的“女生寄宿学校”,即第十章提及的沃教会女校中国分校,无疑就是李淑仁所说的“毓英女校”,人、事、时都对得上,至少解答了毓英女校创始之地、美国领事馆地址变迁的部分历史问题。


于1948年出版的《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百周纪念册》,在今人看来也算是较为原始的一档史料,内有一文称:百年前柯林牧师一到中国,“(1848年)即在福州之仓前山,办了一所仅有学生四名之学校。传说这个学校即毓英女校之前身”。其措辞已显不自信,现从麦利和的记述中更见其谬。


两张图对比参照


实际上,麦利和在第十章提供了一份房产地契样本(签于1855年4月),已告知其住所的具体位置。就目前所见译文,诸如“坐落于铁南坊(the Tienang ward)”“镜山(Mirror Hill)附近”“延伸到铁男庙(the Tienang temple)的围墙”,完全让人摸不着北。但查原书第十二章“传道和教堂”,配有天安堂的版画和英文说明,且这一章的翻译团队也准确地将“the Tienang Church”译为“天安堂”,用威妥玛式拼音法转译,则可确认所指为“天安里”“天安寺”,唯“镜山”仍不知所云。


不过,从第十章的配文版画中,我们还是能够得到更为直观的信息。文中提到的“英国领事馆”无疑是极佳的参照物,其馆址信息明确且稳定,人无异议。参考闫茂辉、朱永春《福州仓山近代领事馆遗存考述》,可作以下梳理:1844年5月,英国驻香港总督派李太郭任福州领事,最早租住在城外的南台鸭姆洲民房。1845年2月迁入城内乌石山,租用的积翠寺即为英国在榕设立之最早领事馆。


英方在未获许可取得土地之前,不可能建造领事馆建筑。遗址位于仓山区现称“乐群路10号”的英国领事馆,于咸丰五年(1855年)动工,1859年落成投入使用。根据《清实录》咸丰五年二月初一日“谕准”,此地段时称“南台天安寺双江台后空旷地基”。

版画显示的是美国卫理公会传道团牧师宅邸及其周边建筑,房屋看起来挨得很紧,近前方则是一片墓地,在西式“朝天一块碑”中,掺杂着一座本地传统坟墓,“形如半月,前俯后仰”,观之如一太师椅。另从网上翻出一张老照片,标识为“19世纪70年代的乐群楼,左为英国领事馆”,同样是在“朝天一块碑”丛中,也看到了一座“椅子坟”。绘图者、摄影者相隔10年,似是站在同一观测区域,只是视角有所偏差。


公馆花园起风波


那么,自1861年左右转让易主至1876年,美国领事是否一直赁居于保灵牧师住宅?是否与麦利和“原属”“现属”的语气相违和?谢昌霖对戴兰那“公愤难犯,事须相安”一番劝告及其事由,证实馆舍确曾迁出,另觅他处。


《中美关系史料·同治朝》(郭廷以、陶振誉主编)录有《总署收闽浙总督文煜等文(同治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一篇,内云:“本年(1872年)六月二十七日,南台梅坞地方,美国公馆起盖花园,因围占民间公地一丈有余,该地系藤山十八境公业,绅民人等有聚众(百余人)前向理论情事。”


福州府知府林庆贻等以“美国领事公馆砌筑围墙,如果界址不清,尽可禀官照会领事官清理归还,不容聚众私向争论”为由,一面“飞饬南台主簿朱应镐,会同中洲汛把总任廷标,带同兵役驰往弹压”,一面“知会美领事,迅将地基清理拆还”,戴兰那则辩称:“以该处地基,先经招贴议买,因日久无人向议,疑为无主之业,是以先将基址围墙次第砌筑。”


几经折冲,最终“戴领事当面亦无异词,其多围墙基,先经拆卸交还”“乡民均已贴服”。官府之所以能迅速平息事态,主要是在法理上站得住脚,其事实清楚:“该乡民以地系藤山十八境公业,咸丰五年(1855年)间,被人盗卖与(英商)义和行,收价还契。同治二年(1863年),又经前福州府谕令各乡绅耆具结,永远不得租卖,勒石示禁,并蒙照会英国领事官,知会各国领事,嗣后不得私议租卖有案。”


再看《藤山志》“麦园”一条:“俗呼为麦园顶,在梅坞南。其地端平如帽,故名为大帽山。昔时四围松树森然排列,直至山下,望之如层级可数,为乡人暑天纳凉之所。清乾隆时,地主郑姓开粪窖于其中,乡人不平,购以重价作为公地,谓之大王地;租人种麦,名之曰麦园顶,泐碑纪之(碑藏十境祠右墙间)。咸丰末年,被无赖子盗卖于英人起盖,经阖乡叩阍,始得判回。今则改建独青小学云。”独青小学即今麦顶小学,校址为“仓山区立新路1号(原‘仓前山梅坞路9号’)”。


引述的各方文字始末相承,可知美国领事一度设馆于麦园顶。至于其间搬出搬进,如此折腾为哪般?现在还无从得知,毕竟只是匆匆翻了同治一朝。揆度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间,领事伦荫(幹翡阿沽)“请租泛船浦华民周振基等火地,建盖领事衙署”“因地价过昂,伦领事建署之议中止”情事,或与美国崛起前力有未逮有一定关系。其办公场所及住所似曾分设两地,规模不会太大。

“美国驻福州领事馆”旧址新探

美国茶商特德·法朗西斯·琼斯收藏的一张标识为“美国领事馆”照片

“美国驻福州领事馆”旧址新探

卫理公会主教团的教堂和房屋(指山上的建筑)。转自盖蒂研究所《华芳专辑》。原图经编辑裁剪。


截至本文刊发前,另从“福州老建筑”群刚转发的一篇文章中,找到一张标识为“福州54号:卫理公会主教团的教堂和房屋(指山上的建筑)。转自盖蒂研究所《华芳专辑》”的老照片,编号清单属“福州与闽江风景(约1869年)”。该图右二的那幢洋楼,与美国茶商特德·法朗西斯·琼斯收藏的一张标识为“美国领事馆”照片对比,尽管显示的朝向不同,侧立面却惊人相似。1860年至1880年,特德·法朗西斯·琼斯旅居福州。1986年10月,其孙西奥多·琼斯专程来到福州,向市档案馆赠送他祖父珍藏的48幅福州景物照片。


(来源:福州史志 谢海潮 文/供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