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仓山新闻网 >> 图片新闻 >> 正文

朱熹讲学福州遗迹探寻 濂江书院守护千年

http://www.csqnews.com  2020-10-29 17:20:33     【字号

朱熹讲学福州遗迹探寻 濂江书院守护千年

  濂江书院

朱熹讲学福州遗迹探寻 濂江书院守护千年

  紫阳社区的讲堂胜境。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宋史·朱熹传》说朱熹在考中进士后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朝中做官四十日,其他时间“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著书立说做学问。他为《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作注的书,被历代学校作为教材。他四处设馆,讲学传道,足迹踏遍了全国各地。他曾到过福州十余次,其中隆兴二年(1164年)、淳熙十年(1183年)、庆元二年(1196年)至庆元六年(1200年)三个时期在福州讲(游)学,留下的遗迹值得探寻。

  濂江书院守护千年

  濂江书院,是福州保存最好的宋代朱熹讲学的古书院,坐落在仓山区林浦的平山,面对鼓山,北邻闽江,风光秀丽,环境幽静。《福州郊区教育志》载:“南宋时朱熹曾到书院讲学,并题‘文明气象’匾。后人于书院右侧建朱子祠,祀朱熹。清咸丰十年(1860年),林春、江云初重修朱子祠。”

  濂江书院始建年代有几种说法,有文道始于唐代建中四年(783年),原为鼓山涌泉寺廨院,后改为书院,宋代正名濂江书院,有说始建于宋代。《福州市志 书院》干脆利落地写道:“始建年间不详,现为清代建筑。书院坐南朝北,木结构,面阔、进深均三间,双层楼房,穿斗式构架,单檐歇山顶,占地764平方米。楼前有小庭院,相传朱熹曾在此讲学,并题有‘文明气象’四字。”

  今濂江书院四周围墙,门墙呈品字形,正门上石雕“文昌阁”,书院门口洁白照壁墙上刻“濂江书院”四个大字。书院主体建筑为文昌阁,又叫朱子厅,杉木单檐歇山顶构造,面阔三间,为两层木构建筑,飞檐翘角,独具匠心的建筑形制,尽显古朴、庄重之感。

  书院内目前分为朱子讲堂、朱子祠、家风馆三部分。讲堂书斋门前正面上方悬挂朱熹题刻的“文明气象”匾额,两边柱联为“三台平步上,百尺举高头。”面积不大的学生书斋,清净敞亮,摆设古时师生的书桌、文房四宝等。斋内供奉朱熹画像,画像两边是“立修齐志,为邦家光”。右厢是当时朱熹的寝室。

  书院前平台上放置师生洗笔用的石臼,上刻“知鱼乐”三字,抒发了学子强烈求知欲望得以实现后的淋漓畅快。平台前的石栏板上,内外分别刻着笔法苍劲的“濂水龙腾”和“文光射斗”八个大字,精辟简练地展现了师生勤耕好学的蓬勃景象。主体建筑后面是“朱子祠”,楼内后壁竖“宋朱熹讲学处”一巨碑,石碑上最后几个刻字是“朱熹亲临讲学”。

  附近城门有朱熹题刻的《岩屏》诗曰:“青碧晋奇胜,登高四望平。天光笼雾障,佳气列云屏。结屋宁楼鹤,纹苔却照萤。藏书多乐事,奕叶踵芳声。”

  据说自宋朝到民国,物换星移,风雨侵袭,濂江书院的读书声从未间断,即使在日寇侵华福州沦陷期间,被驻军占用,曾搬到村中祠堂一段时间,仍然坚持上课,优良学风千载连绵。掩映在苍茫古树中的濂江书院,就像一位睿智长者,诉说着历史沧桑。

  濂江书院民国时曾更名为濂江高等小学堂、林森县四维第二中心小学。后来在书院旁边建起红砖、白砖两排教室,学生在新教室学习,保留濂江书院。1949年1月挂牌林浦小学。如今,设施现代化的林浦小学与古老的濂江书院一墙之隔,书声琅琅,文墨溢香,千年相传。

  紫阳书院讲堂胜境

  学堂书院是聚众讲学之所,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地点多设在山水优美、环境清幽之处,由名儒学士,或在野地方官宦绅僚和私人兴办。福建书院的兴起则在南宋时期,在以朱熹为代表的一批理学家倡导下,开办成立。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时期,以朱熹创办的“紫阳书院”为代表,福州汇集了十几所书院,成为全国理学中心。

  “紫阳书院”的开办颇费周折,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朝曾任吏部尚书、为人正直的诗人、散文家汪应宸,为朱熹从表叔,常与往来研究学问,知福州,招朱熹至福州,拟由福建帅司差遣,未能如愿。隆兴二年(1164年)二月,朱熹到延平(今南平)吊祭老师李侗后赴榕向汪应宸问安。同年四月,汪应宸特地派兵丁到崇安(今武夷山)延请朱熹到福州商讨政事,滞留较长,朱熹得以在福州东门创办“紫阳书院”。

  因朱熹曾称“紫阳先生”,为纪念朱熹在该地办学,该地称为“紫阳村”,即今天的紫阳社区。遗憾的是“紫阳书院”已不见当年胜景,没有历史文献,无铭文记载,只留下“讲堂前”的地名与“讲堂”。王庄老一辈人口口相传:朱熹门生遍布天下,也曾在我们这儿开堂授课。

  如今在王庄紫阳,仍有几处“讲堂”。

  紫阳社区服务中心斜对面新村楼房一隅,可见一座规模不大庙宇状的古建筑物,大门正上方挂的漆黑色牌匾,醒目的鎏金四个大字“讲堂胜境”,底下一小行鎏金小字“紫阳朱熹讲学堂旧址”。门两边黑底金字对联:“紫气东来胜境,阳光普照讲堂”,首字嵌“紫阳”二字,似乎诉说着当年朱熹讲学的故事。

  “紫阳书院”在千年的漫长岁月中,被百姓以讲堂形式,保护建成普通的祭祀地方神圣的庙宇,即福州民间俗称的“境”。朱熹也被奉为神,供奉其中,相传正殿里曾挂着朱熹亲笔题字的匾额,如今这块匾额不复存在。今大殿里没留有朱熹任何墨宝、画像,但挂有“东周孔子创儒家学派,南宋朱熹成理学大师”“承朱子理学”等鎏金柱联。朱墙黑瓦的“讲堂胜境”像一位智者,静静伫立守望着千百年的变迁。据说当年的大讲堂,也随着王庄的兴迁,陆续“缩水”,如今面积不到当年的十分之一。

  长乐中路75号有一座“讲堂东境”,庙宇的前墙面,镶嵌着福州民俗专家刘湘如教授撰写的“讲学堂庙碑志”青石碑。晋安南路东侧,面向晋安河公园有标“讲堂正境”一庙宇,门上竖牌“泰山庙”。公园河边有一座“讲堂陞胜境”庙,庙边墙上有大字“砌池庙”。逢每月初一、十五,庙宇大门洞开,香火缭绕。2019年建造的晋安河公园“讲堂胜境”,仿宋歇山顶斗拱结构重檐廊亭三座,壮观大气,屹立河畔。

  朱熹开办“紫阳书院”若干年后,于晋安区竹屿村创办“竹林书院”(竹林精舍),今为“竹林境”,由女婿黄榦在此讲学。

  黄榦出生于福州东门浦下村,14岁时经朱熹门生刘清之(南宋后期宰相)介绍,受业于朱熹门下。后朱熹将其女朱兑嫁给黄榦。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还特别到浦下黄榦家里见他的女儿,写了一首著名的《葱汤麦饭》诗。

  清康熙本《坚瓠集》载:朱晦庵(朱熹号晦庵)访婿不遇,其女出葱汤麦饭留之,意谓简亵不安。晦庵题诗云:“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说朱熹去看望女婿,女婿不在家,女儿留父亲在家里吃饭,因家里太穷了,一时又拿不出好吃的,只得端出葱汤和麦饭,父亲难得来一趟,女儿觉得很过意不去。朱熹见女儿面露不安之色,于是便写下这首诗。

  紫阳附近牛岗山落款“晦庵”的“凤丘”“鹤林”朱熹题刻,今还在。“鹤林”村地名由此而来。

  (来源:福州晚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