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改造创意园区,引进优质产业集群,将工业“锈带”变身创新动脉;唤醒“沉睡”资产,延伸本地资源价值,以项目落地实现“资产蝶变”。翻开仓山区仓山镇仓山村的创业史,一个年轻的身影很是抢眼。他敢想、敢闯、敢试,带领村民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路径,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70万元,今年有望突破1000万元。
王宏(右)对接服务业通产业园入驻企业。(仓山村供图)
这名1989年出生的年轻人,就是仓山村党总支书记王宏。作为2021年换届后全镇最年轻的村党组织书记,乡亲们既惊喜又忐忑——那个小时候在村里追逐打闹的“小毛孩”,真能扛起乡村振兴的重担?而今3年过去了,王宏用一串亮眼的数字,给出了最炽热的青春答卷。
仓山村位于福州南大门,六一南路、上三路、南台大道横穿而过,是福州最早完成城市化进程的城中村,早期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以出租厂房、店面为主。“租出来的”村集体经济虽然稳定,但也面临收入单一、发展活力不够等问题。
“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人就要敢想”。“把村子当企业管理”的王宏,思考着如何在确保村集体收入稳定的同时,能够更上一层楼。“像我们这样的城中村,很多回购的厂房厂区都位于‘黄金地段’,发挥好区位优势,加快资源整合,一定能够增加村集体收入”。
此前,仓山村用拆迁补偿款回购了金山工业园区的部分厂房,通过出租给业通家居制造有限公司做厂房获取租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前几年,因业通的生产线外迁,厂房面临空置问题。
说干就干。为了吸引更多企业入驻,王宏牵头业通开始首个以“工业4.0升级+智能创新生态”为核心的工业提升改造示范工程的筹备工作,拟通过打造业通创意园区,吸引设计工作室、文创企业、艺术展览机构入驻,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业态升级。“未来,我们还计划以业通创意园区为载体,打造园区新兴领域党建馆,以‘一馆多用’模式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建设企业技术成果展示区、项目合作对接厅、政策咨询室等功能区,构建企业对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创新平台。”王宏说。
如今,在乌龙江畔的金山工业园区内,业通仓龙地块厂房正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春不是年龄标签,而是敢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胆识,我们通过一边抓改造,一边抓招商,持续不断让村集体家底变厚。”王宏说。伴随着村集体经济收入节节攀升,乡亲们也对这名“娃娃书记”刮目相看。
仓山村是仓山区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生动缩影。近年来,仓山区深入实施新时代“堡垒工程”,以“一村一策”推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可持续增长,发挥村党组织引领作用,构建村集体和群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推动村集体经济总量增长、质量提升、实力增强,90.1%的村集体踏入“百万村行列”。同时,还大力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构建“引育管留”全链式培养体系,储备了203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村干部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口袋富了,王宏和村“两委”将更多关注投向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提升上,通过以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推动村级组织服务效能提质,推动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村民。他牵头为村民定制了“民生清单”,为全体村民缴纳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或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养老保险及城镇居民医保,推动村医疗所免费提供小病问诊、拿药等基础医疗服务。同时,给仓山村股民发放青年安置费,给达龄退休村民发放退休金。
“在小王书记带领下,仓山村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解决了村民的基本医疗和养老问题,大家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村民们交口称赞,当初追着要糖吃的“小毛孩”,已成长为带领乡亲奔向乡村振兴的领路人。
有稳定的收益作基础,仓山村“两委”班子对壮大村集体经济信心满满。如今,仓山村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引导村干部立足岗位,力争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基层治理中担当作为。正如当下,在仓山区委组织部指导下,村里正在探索构建“村财投资+国企联营”合作新模式,计划通过投资国有产业,加快融入区域发展大局,推动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通过一次次拓宽思路、破局解困,仓山村正朝着千万级集体经济强村全速进发。
(来源:福州日报 记者 林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