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记者在高师傅的指导下制茶。
毛茶明前宝,茉莉三伏好。盛夏八月,有着茉莉花之都美誉的福州,茉莉花茶制作又进入了旺季。昨日,福州日报小记者团的小记者们来到福州茉莉花茶传统工艺传承人高愈端师傅的制茶坊,体验竹编焙笼、炭火烘焙等传统制茶工艺,感受悠久的茉莉花茶文化。
拜访制茶大师探秘传统工艺
“哇,好香啊!”昨日,位于仓山区仓山镇湖边村的一座老房子里,远远传来一缕缕茉莉花的清香,小记者们踏入房内,迎面扑来的除了花香,还有一阵阵热浪。“这么热的天,怎么不开空调呢?”小记者好奇地问。高师傅擦了擦小记者额头上的汗水,笑着解释,“制茶过程中对温度有极高的要求,空调会影响茉莉花茶的窨制,只要出现一点差错,前面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
高师傅指着墙壁上一幅《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的手稿,向小记者们介绍,他出生在福州茉莉花茶发源地之一的湖边村,他父亲高朝泉也是一名茉莉花茶制作艺人,这幅手稿就是他父亲总结并一一记录下来的。为了留住传统的“福州味”茉莉花茶,30多年来,高师傅坚持按照这套老工艺制茶。
茉莉花茶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高师傅一边带着小记者们参观制茶工坊,一边简单介绍鲜花处理、茶花分离、炭焙烘干、续窨、提花等制作工序。“你们看到的仅仅是窨制一次茉莉花茶的过程,如果要做出十一窨茉莉花茶,就需要再用手工一遍遍地窨制,一遍遍地炭焙。”高师傅说,每道大工序中还包含着许多小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时间、温度控制,繁琐至极,因此手工制茶的成败全靠制茶人的手、鼻子以及经验。
化身制茶学徒体验传统魅力
一番参观之后,终于到了小记者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在茶花分离环节,高师傅亲自指导每一名小记者的操作,并嘱咐各项要领。现场,小记者们手拿大竹筛左右摇摆,看着茶叶纷纷掉落,只余下被吸收了香气的茉莉花,大家惊呼了起来:“原来我也可以做茶叶!”高师傅也竖起大拇指夸赞道:“小记者们筛得很干净,可以说入门了!”
“烘焙作业对茉莉花茶的品质影响很大,谁想来试试?”在炭焙房内,高师傅端出一盆散发着清香的茉莉花茶叶,倒在大竹篓里,准备放到炭火上烘焙。高师傅说,烘焙时,工人需要连续几小时守在炭火旁,扇风控制火候,随着炭火慢慢升温,茶叶的水分也被渐渐蒸发。等茶叶炒好后,小记者们跟着高师傅挨个上前用手背试探茶叶的温度和湿度,小记者翁进宇还主动请缨,和高师傅一起把大竹篓抱到了炭火上。高师傅一边擦汗一边说:“制作福州茉莉花茶,最佳时间在三伏天,每天在这么炎热的环境下烧炭,那是多么累的事情!所以要做成一件事情,一定得克服困难。”
“小小茶叶里包含着这么多的门道和秘密,它教会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坚持和钻研!我爱茉莉花茶,我爱福州传统文化!”活动结束后,小记者们纷纷在本子上写下了今天的活动感受,他们说,这一天的体验,将永远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