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仓山新闻网 >> 图片新闻 >> 正文

一径芬芳画仓山

http://www.csqnews.com  2015-12-30 16:48:35     【字号

  福州,小小的如茉莉般淡雅,以低调无争的香韵气质,优雅娴静地享受着茉莉花城的美称,以诗歌的姿态氤氲着”人间第一香”的芬芳,以它的小承载和包容来自四面八方人的多样梦想。小城两千多岁了,旧似一本泛黄的散文集。

  翻开散文集,一座怀旧的老房子,一堵千年城墙,轻轻触摸,手指竟能冒出春芽,春天便不经意间从墙角里长出来了。在福州漫长的城市发展建设中,老建筑把古城分成了三种气质迥异的街区,其中最有韵味的当属鼓楼区的三坊七巷和仓山区烟台山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三坊七巷的建筑自西晋到清朝,是中国古代城市中里坊制典型代表之一,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与之隔着滔滔闽江水,浓绿森然的南台仓山则是福州近代历史的活标本。

  仓山自古英杰辈出,人文荟萃,有着“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的荣华,诞生过陈若霖、陈宝琛、严复、陈景润、侯德榜等名人,至今仓山仍保存着他们的故居、祠堂等遗迹。区内还有两百多处自南朝、唐、宋、元、明、清以来的历史文化遗迹。清朝时福州是“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先后有英、美、法等17国在仓山设立领事馆,因此多了3家教会医院、8座教堂、11所教会学校、百余座洋行和无数座洋人公馆。这些建筑荟萃了古罗马、歌特、巴洛克、洛可可等风格迥异的典型西式建筑风格,有些还是中西合璧,韵味独特。仓山因此被建筑界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

  我在仓山生活了20多年,自幼穿行在仓山这些浓荫密布、曲折幽雅的阡陌巷弄中,感受这万国建筑的异国情调和沧桑美。其实历史留下的优雅片段、前朝的影子,无需一座华丽建筑来说明,仅仅仓前路边一桩艺术而考究的石柱扶手都能告诉你仓山昔日的气派辉煌。从仓前路一路往上,深入,直至上山路,随处可见的百年银须老榕、姹紫嫣红开着花的树、扶墙过院的花枝,铺就一径芬芳画出了我记忆中的老仓山。

  1844年7月,福州第一座领事馆即英国驻榕领事馆耸立在了仓山乐群路3号,至1903年10月,墨西哥驻榕领事馆出现后,仓山成了民国时期福州的政治舞台中心,更是“洋人”的聚居地。

  2011年,从仓前路走过,那100多级残破光滑的石阶道尽了人世沧桑,石阶尽头是山顶,山顶通往乐群路,茂林阴翳的英国领事馆景色让人恍如隔世。上世纪40年代,戴笠来福州处理江秀清案期间,携著名影星胡蝶在此小住。如今美人已去,楼亦老朽,旁边的“万国俱乐部”(即如今的乐群楼)门前也不再有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甚至附近的烟台山公园都人迹罕至。《闽都记》描述烟台山:“藤山其脉一起一伏,如瓜引藤,亘五六里。”烟台山位于藤山之顶,其得名于山顶的烽烟台。烟台山上教堂最多时有10座。因此,烟台山的教会文化气息浓厚,这里的老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当时有些人甚至在附近的西式学堂读书。

  “一座花园,一条路,一丛花,一所房屋,一个车夫,都有诗意。尤其可爱的是晚阳淡淡的时候,礼拜堂里送出一声钟响,绿荫下走过几个张着花纸伞的女郎……”1923年叶圣陶撰文描述了烟台山的美丽风景。如今绿树掩映下的西洋建筑破败不堪,而藤峰顶上烟台山公园里茂密的杉树、榕树、银杏等多种观叶植物,竟让人忘记旧时的烟台山其实遍植梅树,香浮十里,故烟台山麓又叫梅坞。如今梅花不见,梅坞路上依旧绿色撩人、树可遮天。

  梅坞顶路上,麦园路口有一栋“独立厅”(原称桥南公益社)。1912年4月,孙中山先生在此发表演说,并为之题写了“独立厅”匾额。如今匾额没有了,独立厅的历史意义也正被人遗忘。沿着梅坞顶路拾阶而上,汇丰弄深处有一栋两层西式木宅,是解放前汇丰银行老板的豪宅,与周围如林的居民公寓楼格格不入。

  寻访对湖路、乐群路上的各国领事馆。这些领事馆多为二三层西式楼房,依照各国建筑风格而建。乐群路上还有福建神学院、地下党发报台、闽海关税务司公馆、美丰洋行。凝视这些建筑,回顾福州历史,自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为了扩大在福州的影响力,先后在仓山兴办大、中、小学校,著名的有华南女院、英华、三一、毓英、寻珍、陶淑等中等学校。这些学校在福州开办得最早,且对福州的现代文化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学校沿着麦园路、公园路,夹道而立,洋行、教堂等则分布于沿江的观井路、观海路一带。1866年英国领事馆在仓山塔亭路设立了汇丰银行。这是福州第一家银行,各国领事和一些中国商人与这里有银钱往来,另有国民党中央银行福州分行设立于此,因此当时这一带是商贾云集、名流进出的地方。

  步行在爱国路上,清朝邮政司、美志楼、英华小礼堂、石厝教堂让时光倒流了,感叹光阴如梭的同时也为物是人非的变化感到心酸凄凉。人在斗转星移的物质优胜劣汰中是多么渺小脆弱,人类利益的竞争因此显得游戏般无聊。清朝邮政司的建筑出人意料的竟是西洋建筑,屋主林步瀛是民国期间福州邮政局长、东南四省邮政视察,1946年赴台,成为日本归还台湾后台湾省的第一任“邮政总长”。

  石厝教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名安日间会,坐北朝南,青石砌成,占地600平方米,仿哥特式建筑,屋顶原有一钟楼也称“约翰堂”,又为当时外国人在仓山聚会场所,有国际教堂之称。这些建筑早已完成了最初的历史使命,养老在此怡然自得。楼旁则无一例外地伴生了几株同龄老树,生气盎然,犹发新春华。只是沉睡的往事若变成一页页滚动历史潮流的文字,不知老建筑将因重现辉煌的历史从而得到爱护?还是成为旅游的浮华招牌重新粉墨登场献媚?或许两者兼而有之,也算是一种对历史的温暖情抚。

  我觉得有生活痕迹、文物味道的老房子可形成一种独有的物理气场。比如麦园路上那一栋日本人建的三层舞厅,站在充满霉味的楼里,走在木板上踢踏踢踏,隔世的舞曲似乎能从吱呀沙哑的地板声中传出,我们能从中想象和感受到曾经光鲜的场面。可如今老房子被时光撞得七零八落,成了某户人家的厨房、杂物间。这比悲情电影更令人伤感。所以没有什么值得刻骨的爱恨了,时光一漂洗,黑夜都会变白,何况这点人生人事。

  星罗棋布的西洋建筑除了这些气派堂皇的领事馆、洋行外,我更喜欢漫步于四季开花的马厂街.阳光一般四处开放的藤萝、炮仗花,时常在半路上迎候着你,半遮半掩着引了一路的花影步入那些居家小院里。这里中西合璧的私家小别墅,每一栋、每一院,都像是一盏盏咖啡杯里的中国花茶。矮矮的围墙,时有几竿修竹或几株绿蕉从各家小院内斜斜地逸出了围墙,却依然挡不住那背后若隐若现的古典小楼。院门、台阶、庭前、走廊,常常布满芳草的婆娑影子,那一径依稀可闻的幽雅芬芳,恬淡儒雅的中式生活气息,给人静谧安详、往事如梦的感觉。移步易景时,它真是令人顾盼生辉,再舍不得走远。

  每个大户人家的院落都有一个文艺而别致的名字??梦园、可园、以园、硕园、宜园、爱庐、忠庐、拓庐、鼎庐、亦庐、永安里、康山里……经历了文革,经历了改革,这些见证历史沧桑的中西建筑依然优雅,依然散发着涵养深厚的文化韵味。可惜经不起岁月的摩挲,这些院落的园名有的清晰可见,有的模糊不堪,有的则完全被抹去了字迹。

  “梦园”,一个梦字牵惹人遐思无限??绮丽的梦?辉煌的梦?忧伤的梦?少女时代,我常常在“梦园别径”彷徨,对这梦充满的无限好奇、揣摩和想象,到了今天终有答案。梦园的主人叶见元,是原福建国际红十字会筹建期主任,和孙中山深交甚密,曾请孙中山来此住过。叶见元不仅追随孙中山参加了辛亥革命,甚至把梦园作为革命同志的联络据点,并在梦园出版过宣传革命的刊物。由此可见梦园在见证福州历史,乃至中国历史演变的重要性。那么,此梦是辉煌的、非同凡响的,它让全中国人都能梦想成真,获得了新生的机会。可惜嵌入外墙中、充满文艺情调的“梦园别径”不知何时不知去向了,令人扼腕叹息。

  可园是我最常去的小院。院内两层长长的小楼保持着较为完整的原貌。这里的居民即使贫困,依然沿袭了栽花种树的爱好。问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可园的哪个房间度过蜜月时光,一问三不知。喜欢这里的静谧,时有钢琴曲飘扬而来,我真愿意在这里静成一地的月光。

  在忠庐门口,我变作一个偷窥者,穿过一扇对开的木门门缝眼,窥见里面茂林修竹,两层高的小楼依然保护良好。这主人家依然居住其中,经常会遇到来此好奇打探的游人。据说主人的外公修建了这栋小院,宋美龄的英文秘书吴淑贞在此居住了十年,文革期间受尽折磨。

  至于以园等其它小院的楼房破败不堪,被隔成了许多小间出租。这些小间搭盖得就像一只只黑色发霉的火柴盒。租住其中的小商贩在门口烧起浓烟时,建筑的昔日光华尽失,只有高高的摆柳似的老窗户在风中咿呀唱着歌儿,教人不要忘了它。更有一些院子如意园、亦园里拔地而起多栋单元房,园子大门被砌上青砖只余其名或应景地被抹去名字。至于盛名的德园即德国领事馆家属租住地、宇园乃同盟会福建支会创始人之一、孙中山战友程拱宸的老宅。由于旧城改造被迫迁建。

  当年权贵生活区的公园路则一头靠着仓前山,一头连着洋人的跑马场,一头是娱乐场所,一头领事馆云集。官员、洋人、洋行买办、华侨在道路两旁竞相建起了豪华的小洋楼,使这里成了高尚生活区。如今这一带依然保留了很多这些老建筑,如果你把时间留在这里细细摸索、探访,时光仿佛是静止的,又是不够用的,转身就是一种时代的穿越,让人沧海桑田转瞬而逝。

  前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显眼地独立三高路上。我读小学时,这里住了许多租户,我常来这里找一个女同学玩。她居住其间时,我并不知道这叫作林森公馆,也没发现这老宅有多么漂亮,只是觉得有点与众不同,而且公馆老得、旧得像个可怜的孤寡老人。但因为喜欢这个女同学,我便觉得这老宅是那么温馨,偌大的院子就是给我们女孩们跳绳、嬉笑捉迷藏、唱歌跳舞的场所。时隔多年不见,修缮后恢复原貌的公馆,忽然就变得森严肃穆起来,真实地显露出林森作为国民党主席的威严之态了。我忽然就觉得童年的记忆变得更加遥远了,仿佛隔世一般。

  这些老建筑宛如一樽樽古董瓷器,花样旧了,但文物价值日愈增加,而且凝固着小城小民的记忆,以白墙的斑驳、遮荫的老榕,朽丽的雕花,辉煌或不堪的历史语调讲述着仓山的往事。它与江北获得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称号的三坊七巷遥相呼应,一南一北辉映出福州的辉煌历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