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仓山新闻网 >> 图片新闻 >> 正文

吴厝村:千年孔庙薪火旺传奇故事世代传

http://www.csqnews.com  2014-09-19 12:34:28     【字号

  核心提示

  说起福州现存的孔庙,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位于南门的福州文庙,来这里参观的市民和外地游客络绎不绝。其实,古时福州有5座孔庙,目前除了文庙,还有另一座孔庙保存也较为完整。和文庙的“官办”背景不同,这座位于仓山螺洲镇吴厝村中心的孔庙,完全由村民自发建立并从宋朝保存至今,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吴厝村还走出一个让国人永远难以忘记的潜伏者——吴石,前几年大热电视剧《潜伏》就是根据吴石故事改编的。另外,著名的“田螺姑娘”的故事相传也是从吴厝村起源的,现在还有“螺仙胜迹”的遗迹为证。

  吴厝村地处仓山区螺洲镇中心,北靠城门镇,南临乌龙江,东与洲尾村毗邻,西与店前村相连,距市中心仅12公里。

  这是一个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的清丽小村落。从吴厝村江畔的防洪堤往东,可远眺巍峨高耸的五虎山。紧挨江边,还有一处古迹——“螺仙胜迹”。村民们说,这就是田螺姑娘的传说起源,依江傍水似乎让这个美好的传说也有了成为现实的依据。

  孔庙之谜至今未揭开

  从3路公交车终点站螺洲站下车,往东走不到200米就来到吴厝村。日前当记者如约来到这里时,曾担任村干部的吴君生老人已经在孔庙前等候了。

  “你们看,这些水池、石碑像什么?”带着记者进入孔庙,面朝庙前的棂星门,吴君生就提了一个难题。

  这里有多根圆形石柱、多条石梁,多块石坊,并组成3个石门,门上有双龙戏珠、丹凤朝阳、青龙盘绕、鲤鱼跳龙门等精美浮雕。

  “水池像砚台,大的石碑像毛笔,小的石碑像墨。”吴君生说,这些巨型的“笔”、“墨”、“砚”从宋代保存至今,即便是“文革”破四旧风气盛行时也被齐心协力的村民保护得很好,现在它们成了村里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再往里走,是大型的孔子及其弟子的塑像,保存得比较完整。去年底,孔子72弟子的塑像也完工了,均由吴厝村村民出资建成。

  孔庙的主建筑有大殿、天井、厢房、门楼、水池、棂星门等,占地面积1048平方米。大殿为土木结构,穿斗式加抬梁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和福州南门文庙的官办背景不同,吴厝村孔庙从现存的资料看,是宋朝起由村民自发建立的。为何当时的村民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这个谜底现在都没有揭开,我们的推测是,当时村里一些读书人,取得了一定成绩,让村民看到了读书的好处,所以兴建了孔庙。”吴君生说,就是现在村里还保留着一些传统习俗,比如青少年要定期到孔庙行礼等,倡导勤奋好学之风。

  “三刘尊王”信仰独特

  吴厝孔庙西侧便是三刘尊王祠。“三刘尊王”是谁?据介绍,最早有此记载的是明弘治二年(1489年)《八闽通志》:“显应庙在螺江之浒,神姓刘,兄弟三人……”福州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明万历陈润编纂的《螺洲志》中,“三刘尊王”的记载也非常完整:“显应三刘尊王祠在洲中文庙之右吴祠之左,本只一庙,嗣后增建四庙……庙中有碑记,文曰:螺江之浒有刘姓兄弟三人,长讳行全,次讳德全,三讳待全,其先祖淮甸人,唐刘德威之后,唐乾宁间,逆党叛乱,三兄弟督民兵扫平之。其有功于时甚大,未获上功而卒,闽人为之立庙血食滋土,凡有所祝,罔不应验……”

  相传明朝某日,一批倭寇从闽江口登陆后长驱直入,由东部的洲尾村进入螺洲,一路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在倭寇逼近吴厝村时,突然阴云密布,半空中飘扬一面“三刘”大旗,并涌现出无数兵马,阵势浩大,倭寇见状大惊,纷纷夺路而逃。慌乱中相互践踏,死伤过半。因此,倭寇未能侵犯到吴厝和店前村,民众始得无恙。事后,乡人将倭寇尸首掩埋后在上面建一石塔镇之,并将该地取名“塔仔前”,至今地名犹存。只是如今“镇倭塔”已不见踪迹,颇为遗憾。

  吴厝村村民对“三刘尊王”显应的民间传说更是家喻户晓,代代相传,也因此,民间有一个独特的习俗:每年正月廿八日傍晚开始,“三刘尊王”和诸神一起被村民们用轿子抬着巡游大街小巷,一路上烟花爆竹响个不停,鼓乐齐鸣,再加上人们的欢声笑语,热闹异常。

  百年祠堂存吴石画像

  三刘尊王祠西侧是吴厝村很重要的村民集会场所——“螺江吴公祠堂”,然而2006年这里发生火灾,祠堂内大部分东西都被大火吞噬。不过在村民的集体筹建下,祠堂很快修复一新,如今这里是节假日村民最喜欢来的地方之一。

  祠堂里悬挂着不少从村子里走出去的名人画像,村民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在这些画像中,记者看到了吴石将军。曾经,他的代号是“密使一号”。随着早年电视剧《潜伏》的热播,作为余则成人物原型的吴石浮出水面,其英雄功业和坎坷人生渐为人知。

  1898年,吴石出生在吴厝村,幼年曾就读于福州开智小学。辛亥革命爆发,吴石毅然投笔从戎,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国共合作后,吴石开始接触中国共产党,认识了周恩来、叶剑英、李克农等中共领导人,最终成为一名中共地下党员。解放战争时期,身居国民党军事首脑机关高位的吴石,在辽沈、平津、淮海和渡江战役,以及解放战争中,都提供了大量绝密情报,为这些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其子吴韶成回忆,在军旅生涯中,吴石时常拿着一本《孟子》,用福州话教孩子们高声朗诵,以此聊解乡愁。1948年,他最后一次返回家乡。当时,我军逼近南京,国民党政权撤退时,一批军事机密档案原本要直接撤往台北,时任国防部史政局局长的吴石建议暂移至福州。福州和平解放后,这批珍贵的档案由其随从参谋完好无损地交给了福州市军管会。

  1949年,国民党迁台。吴石赴台出任“国防部参谋次长”,继续潜伏,是我党打入国民党内部最高级别的情报人员。投身孤岛的吴石在危机四伏中,仍提供了包括《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等极其重要的军事情报。

  无奈,吴石赴台未逾半载,中共台湾省工委就被破获,叛徒的出卖导致吴石暴露。不久,吴石即在台北遭枪决,终年57岁。1975年底,病中的周恩来总理提及不能忘记在台湾的朋友,特别点出已经牺牲的吴石将军。同年,为表彰吴石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的特殊贡献,国务院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1994年,吴石和夫人的遗骨被合葬于北京。如今,一生漂泊客死他乡的英雄有望落叶归根。吴石的4个子女曾表达了在家乡祭奠父亲的心愿,希望将吴石的骨灰迁回福州。据介绍,我市相关部门也正在为实现英雄后人的这一愿望而努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