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仓山新闻网 >> 图片新闻 >> 正文

千年淮安古村,讲述“海丝”的繁华故事

怀安窑址出土唐朝储蓄罐,古码头曾布满各国商人脚步,巨型石磨传说皇帝曾坐过 ……

http://www.csqnews.com  2014-08-20 10:08:53     【字号

淮安古村在南台岛最北端丽雅/制图

淮安村古迹五帝庙(穆睦-水西林/图)

怀安古接官道码头(穆睦-水西林/图)

五帝庙内的清代“福建十二府州”壁画(穆睦-水西林/图)

正在进行修缮的淮安古县衙

淮安古窑址现场出土的一堆瓦片

50多年前,淮安村民在码头留影

从宋到元,淮安作为福州城的要道,俗称“闽江北港”(资料图)

  开栏语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简称‘一路一带’),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透露正在抓紧编制“一带一路”总体规划。福建作为“海丝”的主要发祥地,其渊源可追溯到千余年前。“海丝”之于福建,不仅是一条海上贸易大通道,更是具有一个具有丰厚内涵的文化载体。

  东南快报今起推“海丝行走”特别报道,由记者带您重走“海上丝绸之路”,重温其繁华盛景,感受其超越时空、跨越文化的独特魅力。

  2014年8月的一个上午,怀安窑址里,张昀掏出手机,对着刚出土的文物拍照留念。

  今年40出头的张昀,是土生土长的淮安人。他的老家,淮安古村坐落在南台岛的最北端,与旧时的“怀安”异名同地。今年清明节后,福州市考古队在怀安窑址上开展了一次试验性挖掘,张昀有幸参与其中。能够以这种方式见证故乡的历史,对他而言,意义非凡。

  淮安古村,不仅是承载着张昀童年的故乡,在古时,更是海上贸易的繁华地带。

  上世纪90年代,张昀和其他村民从古村落,搬进了淮安新村里。但环视新村,古石磨、新三相公庙,无不充斥着这群淮安人对古村的念想。

  如今的淮安古村,随着村民的迁出,显得萧条、荒凉,它曾经的辉煌如同当年远航贸易的船只一般渐行渐远。而留下的怀安窑址、怀安古接官道码头,如今被列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申报点。有专家称,福州是“海丝”南朝到唐五代时期的代表,怀安窑出土的文物正是这个年代里的。这一切,都是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有力佐证。

  张昀和其他村民,也盼着淮安古村能重塑辉煌。

  龙窑

  不起眼的碎瓷片竟是千年文物

  今年清明节后,福州市考古队在怀安窑址上开展了一次试验性挖掘。张昀凭借着对淮安村地形的熟知,以雇工的身份,见证了这次考古试掘。

  在前往怀安窑址的路上,张昀回忆起那一次的试掘,兴奋不已。忍不住将手机中拍下的照片与东南快报记者分享。

  “这是古代的储蓄罐,形状非常独特。”张昀介绍,当时他看着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将瓷片、器物出土,古时人们忙碌烧窑的情景,也仿佛再现他的眼前。

  在张昀的领路下,记者驱车经上下店路,往西北方向前行,穿过淮安大桥,来到了三环辅道旁,见到了这个曾辉煌史册的淮安古村。只不过,如今的淮安古村除了在建项目和几座古厝,已鲜有人烟。

  登上一座小山坡,东南快报记者一行来到了有着1500年历史的怀安窑址。此地与荒山无异,其中一处的山体上,留有一个尚未完全回填的探方,长约10米,宽约4米的。张昀说,这就是考古队员挖掘的地方。

  “4月初考古队开始做除草等前期工作,前几天刚刚撤走。”张昀说,考古队试掘,出土了一些有价值的物品,包括唐朝的双耳酒壶、储蓄罐等物品,“有些瓷器太精美了”。

  据福州市一位考古队队员透露,此次挖掘比1982年挖掘的面积更大,很多成果都证实了之前的判断。

  其实,张昀并不是第一次见到类似器物。他说,以前,老村民们在这里生活、劳动,不时会在山上挖出一些破碎的碗、壶、碎片之类的东西。但大家不识货,以为只是垃圾,直到这里被认定是遗址,大家才知道这些东西有多珍贵。

  1991年,怀安窑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怀安窑烧造鼎盛持续了200年

  来到怀安窑址,不难见到山脚下两块醒目的石碑。一块是“福州市郊区文物保护单位”碑,一块是“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

  1982年夏天,淮安村民在盖房子时,在房基后头发现了文物。随后,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和时任福建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的曾凡来到现场,见到怀安窑的窑炉和一些瓷片堆积物裸露在外,并对怀安窑址展开了第一次救援性的挖掘。

  窑址的分布主要在石岊山西南端,包括后门山堆积区、翁墓山堆积区和石岊山—顶坪岭堆积区,总占地面积达到8万多平方米。郑国珍告诉东南快报记者,因为这一带交通方便,瓷土丰富,靠近闽江取水也更加方便,所以先人选择在这里烧窑。此外,怀安窑是龙窑。龙窑是古代窑炉的一种形式,窑长条形,依山坡所建,由下自上,如龙似蛇,故名龙窑。

  此次的考古发掘,实际揭露面积74平方米。主要有南朝和唐代两个没有迭压关系的堆积层。出土遗物总数达15784件。其中窑具约1万件,器物5000多件。器物中属于南朝的3000余件,唐代的2000余件。

  “我们从窑具上,发现有‘大同三年’(南朝梁,537年)和‘贞元’(唐德宗,785年至805年)字纪年铭款,说明该窑烧造年代上限不迟于南朝,下限可至唐代中晚期。”郑国珍说,怀安窑的发现,解决了福州地区所出土六朝时期青瓷的产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据研究,梁大同三年(537年)瓷片的粉蓝色乳光釉,具有典型不混溶性结构,较已发现的古代分相釉(如钧釉、吉州天目、建盏等)的不混溶性釉年代更早,且质量毫不逊色。

  这次发掘也说明,怀安窑烧造的鼎盛期持续了200多年。怀安窑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外贸产品生产基地。据介绍,往后的年代里烧窑的人越来越少,主要是因为窑址周边的瓷土资源在慢慢枯竭。

  古渡

  古码头伸向江中 曾布满繁忙脚步

  往后的一二十年里,在日本、泰国、文莱、越南等地也陆续有一些怀安窑的陶瓷器出土。这些发现都说明了公元9至10世纪福州港以怀安窑产品输出,搭建起一条古代连接东北亚、东南亚的海上丝绸(瓷器)之路。

  “外销得益于淮安便利的水上交通。”张昀领着东南快报记者来到位于怀安窑址附近的古码头和古接官道上。

  古码头位于怀安窑址约100米处,称芋原驿古渡,是唐五代时期,怀安窑外销瓷器输出的主要码头。而在怀安窑旁向南50米处的怀安古接官道码头,据研究也是唐五代时期,进口货物及闽江上游物资重要的中转码头,海上贸易就是从这里起航。闽江流域的产品通过此地源源不断销往日本、东南亚各地,海外的货物经此地辗转运达内陆。1000多年前,怀安窑烧制的瓷器,也是从接官道的渡口出发,运送外洋。

  明朝王应山在《闽都记》中记载:“在石岊江头。南行以舆,北以舟。皇华使节往来络绎。”说的就是这里的盛况。

  踏在千年的石板路上,厚厚条石铺就而成的码头伸向江中,远眺宽广的乌龙江,仿佛可闻船家高昂的调子,可见昔日货郎担的脚步,络绎不绝的各地商贩,及远道而来采购瓷器的各国商人。

  码头的不远处,有一座三相公庙。张昀说,古时船家出海或者外地人经过此处,都要到三相公庙进贡香火,祈求一路顺风。

  如今,淮安人仍然延续这样的传统,每逢农历正月初十庆旦之时,有“钟响鸣古岊,香气接三天”的盛况。不过,2005年12月的一场大火,让这座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相公庙成了一片废墟,目前正在重修中。而淮安新村里,村民们也修建了一座小型的三相公庙,用于寄托信仰。

  1578年洪山桥建成 淮安走向沉寂

  怀安村(现淮安)位于白龙江(现闽江)和乌龙江分流处,隔江与闽侯县上街镇相望。原户数400多户,人口1500人左右。

  “以前都叫怀安。低矮的瓦房,静静流淌的内河,房村古色古香。”在张昀的记忆里,他们的房屋,顺着山脚依次排列开来,非常漂亮。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村民全都迁徙到距离这里6公里外的淮安新村,古村就此彻底成为张昀的回忆。为保平安,村民将古村中的一个巨型石磨搬进了淮安新村。据说这块石磨被村民当做镇村之宝。

  “石磨是皇帝坐过的椅子。”村民张榕福介绍,据民间传说,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梁武帝乘船到福州视察时,坐在位于怀安古接官道码头石磨上,了解民情,因此后人就把石磨称作皇帝石椅,保留至今。

  据了解,淮安古村在宋、元、明时期,曾为怀安县衙所在地。当时,陆路交通工具落后,闽江上游各县的物产均由水路运到福州。其间,货物先得卸寄于淮安古村,而后再运进福州城。

  郑国珍介绍,明万历六年(1578年)建造了洪山桥,实现了水路和陆路直通,淮安古村作为中转站的作用受影响。怀安县并入侯官县后,繁华的景象也不复存在。

  申遗

  说到“海丝路”就不能没有淮安村

  2012年初,淮安古村里的怀安窑、怀安古码头以及怀安古接官道进入了“海上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申报行列。

  福州市一名考古队队员说到淮安时,是这样评价的,“淮安是福州‘海丝’遗址最重要的一部分。”

  郑国珍说,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联系密切的三个城市中,泉州代表了宋元时期,漳州代表了明清时期。而福州则是南朝到唐五代时期的代表。

  2011年,福州将投巨资打造“闽江”名片,全新规划建设闽江北港淮安头至罗星塔段,整治航道和驳岸,修复古码头古渡口,建设淮安古城遗址公园等六大园。

  “以后环南台岛自行车赛还将经过淮安古村。”张昀告诉东南快报记者,目前还散落在怀安古村内怀安县衙、武帝庙、相公庙、临水宫等几处古迹正在加紧修护。临水宫已修缮完毕,武帝庙的修复也接近尾声。

  张昀说,“说到‘海丝’就不能没有淮安,没有淮安的‘海丝’是不完整的”,“海丝”让淮安人又重拾淮安古村的历史,念想着淮安古村能重塑辉煌。

  郑国珍认为,对古遗址的保护更多的还是要注重生态环境,包括水系和地表的维护,这对地下文物的保持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淮安村里的一些古厝和古码头也都应该受到较好的保护,让淮安村成为一个完整的古村落,一个可以讲故事的遗址。

  延伸

  “怀安”为何改为“淮安”?

  淮安村古时叫“石岊”,据史料记载,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福州郡守何允昭奏析闽县九乡八千户置怀安县,县治位于芋原江北三十里(今闽侯荆溪镇的桐口)。宋咸平二年(999年),福州路转运使丁谓奏移县治到“石岊”,自此,“石岊”改称为“怀安”。

  “怀安”作为村名一直延续到1933年,其时民间已出现“淮安”的写法。1934年,闽侯县政府改“怀安”为“淮安”,一直沿用至今。

  “怀安”为何改为“淮安”?据民间传说,民国初年,一位名叫王敬轩的私塾先生,应怀安乡耆胡世智之聘,来到怀安任教。他在任教时说,怀安三面都是水,背负青山,易“怀安”为“淮安”尤耳。后来,淮安的地名就被后人所使用。

  (来源:东南快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