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仓山新闻网 >> 图片新闻 >> 正文

福州:以珍爱之心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http://www.csqnews.com  2021-07-14 17:34:33     【字号

福州:以珍爱之心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随着世遗大会临近,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内外,工人正抓紧进行布置装饰,为大会召开作准备。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再过5天,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福州举行,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将受到世界瞩目。

这得益于福州一代又一代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懈努力。20世纪90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福建工作期间,提出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思想与理念,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探索实践,一大批重要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为福州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今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三坊七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近年来,福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关于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精神、《〈福州古厝〉序》精神,持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时代、向人民交出了优秀的答卷。如今,世遗大会邂逅文化名城,必将促进福州文化遗产保护开启新征程,再创新辉煌。

接力传承,文保“家底”更厚重

炎炎夏日,阳岐河畔绿树成荫、风景如画。位于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的严复故居完成修缮后,每天都吸引不少市民参观。

阳岐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著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的家乡,拥有尚书祖庙、严复故居、玉屏山庄、午桥等众多文保单位。

福州:以珍爱之心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提升后的阳岐河两岸风景秀丽

去年7月,福州市、仓山区启动了阳岐风貌区(一期)保护提升工程,对阳岐河古代驳岸、水系景观及片区内的69栋建筑全面实施提升,对严复故居等6处文物及历史建筑进行修缮。严复诗中“门前一泓水,潮至势迟迟”的美好意境,得以再现。

阳岐风貌区的保护提升,是福州市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全域性、连片式保护修复的缩影。

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力亲为,推动制定《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沿着这一方向接力传承,近年来,福州市颁布了一系列名城保护法规等规范性文件,编制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32项专项规划。

建章立制,指引保护方向。近年来,福州先后修缮重点文物180多处,古建筑、历史建筑1300多处,打造17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261条传统老街巷,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古城韵味越来越足。今年,福州建成开放的冶山、新店2个闽越古城遗址公园,把历史久远的闽越先民生活生产的情景,展现在世人面前。此外,屏山、于山、乌山、朱紫坊、上下杭、烟台山的历史遗存已全面修复,马尾船政、鼓岭等意义独特的片区正加快修缮,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参观研学者。

文化遗产“家底”越来越厚重。据统计,福州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75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6处;全市有可移动文物24923件/套;国有博物馆、纪念馆20家,非国有博物馆10家。目前,福州三坊七巷、海丝申遗点已经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船政文化和永泰庄寨也在积极申报阶段。

创新机制,遗产保护更给力

在仓山城门镇林浦村,土生土长的文化志愿者林磊,经常向游客介绍历史建筑尚书里牌坊得到原址保护的故事。

福州:以珍爱之心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仓山城门镇林浦村尚书里牌坊

“福泉高速公路连接线拓宽改造工程,原来设计一条辅道,需要把尚书里牌坊向东北侧迁移20米。”林磊介绍,项目提交会商时,福州文物部门明确表示:“林浦尚书里牌坊应予以原址保护,建议调整线路。”最终,工程形成新方案,林浦尚书里牌坊获得原址保护。

“在城市建设用地中,福州已形成‘文物保护优先’原则,将文物同国土、环保、林业、水利、园林等部门的规划成果及审批数据,落实到福州市‘多规合一’协同工作管理系统这一共同的空间管理平台上,所有项目均需文物部门明确选址范围是否涉及不可移动文物,并出具相关保护意见。”福州市文物局局长吴聿建说。

仅2020年,福州市文物部门结合“多规合一”工作平台,对682个城建项目提出审查意见,明确所涉76处文物的具体保护要求和措施,避免了在征迁、建设过程中造成不可移动文物误拆或损坏。

今年3月,福州市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九条措施的通知》,文化遗产保护机制进一步完善。

除了出台措施,还有司法强力保护。2019年11月21日,福州古厝与文化遗产保护巡回法庭成立,这是我省首个文化遗产保护巡回法庭,专业化审理福州全市范围内与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相关的案件。

这一创新举措,实现纠纷解决多元化,引入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陪审员、调解员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矛盾化解。去年开始,这一创新经验已在全省推广。

活化利用,带来更多获得感

华灯初上,丝竹声声。夜晚的三坊七巷,更加平易近人。

近日,福州市发布市级夜色经济体验示范街区考评结果,三坊七巷名列榜首。进入前5名的,还有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这是福州市“活化”文化遗产工作的又一成果。

位于三坊七巷衣锦坊的清布政使兼按察使孙翼谋故居,是福州目前留存的唯一拥有水榭戏台的古厝。如今,这里已成为福州地方戏曲的演艺场所,“票友”“戏骨”聚集,闽剧,福州评话、伬艺等在此常态化演出。

福州:以珍爱之心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10日,“唐音正声存闽腔 侬家齐来讲平话”关于闽剧与福州方言讲座在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举办。图为福州方言小品剧《穿越扛斋》,展现古代福州城“教师节”的礼仪风俗。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摄

“感谢有这样的场所。在这里,来看我演出的人中,有不少年轻的面孔,让我看到了传统曲艺传承弘扬的希望。”长期在水榭戏台演出的曲艺表演者许坚心感慨地说,水榭戏台的活化利用为传承、弘扬福州地方戏曲提供了极佳的平台。

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走进生活的背后,是福州市活态传承文化的“绣花”工夫。近年来,福州市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团队,整合三坊七巷、海丝、船政等具有闽都特色文化资源,分别采取保护型、文博馆所型、旅游景观型、文化商业改造型等不同模式进行保护开发利用。

同时,以“古厝+非遗”的结合,释放更大活力。福州市通过文旅活动、学校教育、对外交流等渠道和方式,在古厝中展示闽剧、评话、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等代表性非遗项目,以更鲜活、饱满的形式让文物“活起来”。比如,三坊七巷引进脱胎漆器、软木画等民间手工艺入驻,并开展特色民俗活动,逐渐成为福州传统文化的展示中心和交流平台,连续多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000万人次。

如今,漫步福州老建筑、古街区,随处可见文化遗产融入生活的亲切身影:仓山区盖山镇郭宅村的院士故居“心远庐”,蜕变成郭宅博物馆;闽海关税务司官邸旧址,成为闽海关文化展览馆;黄培松故居,化身福州市美术馆……它们已成为人们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场馆,提升幸福感、获得感的文化地标。

(来源:福建日报记者 段金柱 吴旭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