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杨莹文/摄通讯员王光华
书架前,几位大学生志愿者熟练地将图书整理分类;长椅上,孩子们埋头阅读喜爱的课外读物,看得入了神;上了年纪的老人则坐在藤椅里,捧着报纸读得津津有味……23日上午,记者来到仓山区建新镇台屿农家书屋,看到这里浓厚的读书氛围一如往昔(如图)。
看着眼前的这幕情景,书屋管理员陈松年十分欣慰。距离去年11月本报十八大精神宣讲小分队拜访台屿农家书屋,已有整整1年。陈松年说,这一年,书屋里里外外有了不少变化,镇里帮忙整改了电路、翻新了门面、添置了黑板;区文体局重新布置了书屋的内部装饰;在各界帮助下,书屋的藏书由1年前的1.6万册,增加到现在的近2万册。他最犯愁的人手不足的问题,因为志愿者的加入,也有所缓解。
陈松年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书屋不只是个看书的地方,一年下来举办的大小活动可不少。”今年暑假,书屋邀请福大外语学院的志愿者,开办免费英语辅导班;9月与市少儿图书馆合办道德讲堂,请来大学教授向村民传播“孝道”;通过本报牵线,小学语文名师何捷也到书屋给孩子们上作文指导课。在陈松年等人的张罗下,村里还举办了书法、象棋等比赛,沉迷于网络和麻将的人少了。
“要办好书屋,首先要让书流动起来,其次要有人管起来,最后是当地政府要支持。台屿农家书屋很幸运,这三方面都落实得不错。”新的一年快到了,陈松年又策划起了新活动。他和搭档们表示,会继续坚守,把书屋办好、办精。
新闻链接
老人义务办起农家书屋
2006年5月,退休返乡的陈松年得知陈氏宗祠的阅览室有600多本藏书,但阅览室无人管理、长期闲置。他和几个同龄好友接过钥匙,义务办起农家书屋,并对外开放,引导村里的孩子走进书屋,从书中获取知识,懂得如何做人。爱读书的好风气在台屿渐渐传播开来,市少儿图书馆将其列为图书流动点。去年10月,台屿农家书屋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示范农家书屋”称号。记者手记 书屋有“魂”
陈松年是在乡下长大的孩子,他深深记得,小时候为了借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硬是从台屿步行到位于东街口的图书馆。“让孩子们就近读到更多好书”,支撑着他7年如一日地坚守这间小小的农家书屋。
为了孩子们的这方小天地,年过七旬的陈松年和老友们默默奉献着;为了让孩子们走向更广的天地,他到处“拉关系”,请教育专家开讲座,请大学生辅导孩子学业,并策划举办各类活动,让文明新风吹遍台屿。
全市的农家书屋、社区图书馆有很多,比台屿农家书屋利用率更高、成效更好的,却不多见。可见,书屋并非藏书多就好,更重要的是管理者是否用心。干什么事都较真的陈松年,正是台屿农家书屋的“魂”。我们期待出现更多“陈松年”,更期待在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馆会更具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