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仓山新闻网 >> 仓山资讯 >> 正文

仓山圣约翰堂与清末五口通商

http://www.csqnews.com  2018-12-18 15:19:54     【字号

  圣约翰堂

  在仓山区乐群路福州高级中学旁边,有一座由花岗石砌成的仿哥德式建筑——圣约翰堂(俗称“石厝教堂”)。它建成于1861年,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这座教堂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将福州作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对外开放,外国人聚居仓前山有关。

  “仓前山”又称“仓山”,位于闽江南岸的南台岛中部。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福州被迫辟为通商口岸。1844年5月,英国驻香港总督派李太郭任福州领事,被安排住在城外的南台鸭姆洲民房。因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时,清廷就已在南台岛设立闽海关,开展对外贸易,允许外贸商人设立公行,商人建立商业会馆。

  1844年后,西方殖民者开始在仓山地区设立领事馆、教堂、洋行、厂房、府邸、俱乐部、学校学堂和别墅等,形成了仓山建设的空前繁荣,而教堂建筑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建筑类型之一。仓山就此成了外国人在福州的主要居留地,其中烟台山偏西一带是外国领事馆的集中区,人群以英美籍侨民居多。

  1850年,英国圣公会传教士杰克逊和威尔顿带着香港教区主教致英国领事的信件来到福州,并得到英国驻榕领事许可定居城内传教。圣公会在福州发展的早期,建造了萃贤堂、宣道堂和道源堂等新教教堂,但在随后的排教浪潮中,教堂相继被毁。此后,他们不得不将传教中心由福州城内移至仓山。

  1856年,侨居福州的英国侨民开始集资筹建圣约翰堂。1858年,香港土木工程师T.G.Walkers设计完图纸后,由本地建筑队施工建设,1861年建成。

  圣约翰堂为一座可容纳百人的、典型的英国乡村小教堂,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由蓝灰两色石块搭配砌成,上为木桁架屋顶,双层小青瓦通风屋面。教堂平面近似工字形,由教堂主厅、侧厅、门厅和圣坛等组成。主厅为长方形,双坡顶,东西两面为山墙,西山墙开三个哥特式尖券窗,山墙顶设有小型八角形钟塔,塔顶高耸。东山墙外为突出半圆形圣坛,圣坛两侧为侧厅。门厅设在西南角侧厅位置,正门朝南,哥特式尖券门。教堂的南侧是一个小巧的广场,教堂建成初期种了银杏和樟树两棵风水树。银杏为一级保护古树,樟树为二级保护古树。

  圣约翰堂地处外侨聚居区,主要供侨居在福州的英国人举行宗教活动,参加礼拜的多为各国领事及外国教民,也有欧美其他国家的基督教民,故有“国际教堂”之称。另外,教堂的牧师不是教会派遣的传教士,而是由侨民集资聘请的专门人员,其专业级别比普通传教士高。由此可见,圣约翰堂较于圣公会在福州兴建的其他教堂,其社会地位和宗教地位更加重要。

  1875年,教堂成为福建北境教区临时主教公署。抗日战争时期,在福建教区王德熙等护卫下,这座教堂得以完整保存,1944年福州第二次沦陷时多数外侨撤离,同年10月,福建教区中国主教张光旭被委任为该堂的托事,负责日常事务管理。1950年秋,最后一批传教士离榕返国,圣约翰堂被移交给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的薛平西。随后,教堂曾一度作为福州高级中学的校办工厂。上世纪90年代,教堂被拨给有关方面使用。1992年,福州市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年久失修,圣约翰堂在岁月的侵蚀中屋顶漏雨、楼体倾斜、墙面开裂和地基下沉,几乎成为危房。2011年,仓山区文体局启动了圣约翰堂的保护修缮工程,并于2012年6月基本完工。修缮后的教堂恢复了当年的基本风貌。

相关新闻